名家访谈
当前位置:大球泥首页 > 名家专访 > <名家访谈

大球泥为洪江瓷厂插上腾飞的翅膀——访湖南洪江瓷厂原厂长曾昭鑫

来源:大球泥 更新时间:2015年01月17日 浏览次数: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球泥这段充满传奇的历史,我们专程来到湖南怀化,拜访了当年的洪江瓷厂厂长曾昭鑫,曾老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仍很有精神。得知我们是从醴陵那边赶过来,他显得有些激动,因为他对醴陵很熟,也有感情,在那有不少老朋友。

    大球泥的发现

    在湖南怀化、黔阳、溆浦三县交界的龙潭镇黄茅园境内的青界岭地方,闹饥荒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常常上山采一种白色的小“泥丸”来充饥,俗称“观音土”,这种土一经面世就给人一种神秘感。而它真正传奇的是后来用于瓷器制作上。由于这种泥质地洁白,含杂质极少,氧化铁含量在0.3%以下,氧化铝含量在37%以上,二氧化硅含量在41%以上,钾的含量在5%左右,其质量和品位可谓是世界上优质的高岭土之一。由于其品质优良,资源稀缺而被称为“泥黄金”,成为制做国礼瓷、“毛瓷”的主要原料,并为国家的出口创汇立下了功劳。从发现到发掘再到应用直到资源枯竭,只有短短十多年,其传奇历史更是扑朔迷离,让人想一探究竟。

    大球泥的开采挖掘

    上世纪的1967年9月份,洪江瓷厂开始对大球泥矿区进行大规模的挖掘。刚开始挖掘的时候出现的都是些小“泥丸”,每一个都如鸡蛋般大小,并整整齐齐的码在矿面上,后称为小球泥。曾老不时用手比划着,仿佛当年热火朝天的挖掘现场就在眼前。当时大家都很兴奋,但到后来却被一堵墙堵住了前进的道路,那堵墙是纯白的,有10到30公分厚,似乎小球泥已全部挖掘完了。当时各种猜测都有,但他们还是继续向前挖掘,当把这堵墙挖开的时候,里面却出现了一个个直径为10到30公分的大小的泥团,其中最小的也有8、9公分,后来把它称为“大球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当时的地质专家也未给出确定的答案。

    大球泥的开发利用

    当时洪江瓷厂生产的瓷器原本就存在秞不均匀,开裂等问题,后开始直接用大球 泥0制瓷也没有成功,因为它不能烧结,烧出来还是一堆粉末。经过原料配制技术人员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第九号配方,成功的将大球泥作为主要原料应用在制瓷上,生产出的瓷器与以往的瓷器相比,它的瓷胎更透明,更润泽,制作的瓷器餐具都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既然有这么好的原料,为什么不更好的利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呢?当时全国有景德镇、醴陵、淄博、邯郸、广东的佛山等那么多产区,都比洪江的名气大,这么多厂,当时还没有一个高档瓷的科研项目。曾老请省市领导陪同多次上访北京,申请这个项目,到1979年,轻工部就把这个高档瓷研究项目给了洪江瓷厂,并且下拨了20万的科研经费。通过大家合作最后完成了这个项目研发工作,并获得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单位赢得了荣誉。

    当年生产的瓷器品牌为“珑娜餐具”,销售到国外,每只餐具的单价为1美元,而当时国内普通餐具的平均价格还不到人民币1元,是普通餐具的8倍!洪江瓷厂为国家的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醴陵使用大球泥是从1965年开始,当时醴陵瓷厂接受了国宴瓷的任务,由于洪江瓷厂与醴陵群力瓷厂、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关系好,加上省领导的协调,他们在洪江瓷厂买下了几百吨的大球泥,当时的价格是几百块钱一吨。醴陵的国瓷、“毛瓷”做得那么好,是与大球泥分不开的,也与洪江瓷厂分不开的。

    为了提高洪江瓷厂的声誉,曾老还主持用大球泥做了“九龙四凤瓶”,作为国礼送到北京,由于未赶上小平同志去美国访问的时间,后来送京的“九龙四凤瓶”就只能摆放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了。

    说到大球泥的价值,曾老回忆起了1983年的国际商务洽谈,德国人想购买大球泥,他们已出价每吨1万美元(当时是天价), “我们当时想要他们的匣钵,因为他们的匣钵使用寿命长,可使用70多次,而我们的匣钵只能烧7次,只是后来没有谈成。如今来看这却保护了有限的大球泥资源没外流。”曾老感叹当年。

    大球泥的再开发

    由于大球泥形成条件的独特性,洪江瓷厂后请示上级由湖南地质勘探407队对青界岭地方全部勘探一遍,比较遗憾,再没有发现大批量的矿源了,只在黄茅园青界岭小溪的河床下面发现过一点,而在其他地方未找到大球泥,因而仅存于世的大球泥资源就更显珍贵。如何利用好、保护好这一稀有资源就尤其重要,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友情链接:

华声在线| 大球泥百度百科| 大球泥瓷商城| 拍卖| 大球泥|

订购电话:073189744189 | 13875877956

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路209号智邦家园A座三楼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湖南大球泥瓷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