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端艺术瓷收藏圈里,经常听到有人说谁有大球泥这种原料,谁在大球泥坯上作画,谁又烧制了大球泥的瓷器,谁又在卖大球泥瓷作品……其实,有追问就一定会有真相!
一问,大球泥这种原料来源何处?
大球泥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在雪峰山偶然发现,被洪江瓷厂独家用于生产。洪江的大球泥坯体吸水能力差,造成瓷器秞不均匀、成型合格率低、器型开裂等问题,经过技术人员的几年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较为实用的三元配方。此后,洪江瓷厂用大球泥这种原料生产的茶具基本出口到了欧美国家。这种原料一直被洪江所垄断,其他任何瓷厂都没有用过,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醴陵的群力瓷厂为了生产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在湖南省委的协调下从洪江瓷厂调拨几十吨去生产“毛瓷”,之后也没有用过大球泥。到2000年后洪江瓷厂破产、外资企业破产后,仅存的一百多吨被湖南大球泥瓷艺公司的创始人精选收藏了,并有开具的专用发票。
二问,大球泥是不是风化的原矿物质?
见过大球泥的人都会问,这种雪白球状的矿物质是天然形成的还是后天制作成球状的?答案肯定是天然形成的。因为每一坨中间都有一个核,是氧化铁、氧化锰、电气石等杂质。当今也有人把钾长石、钠长石冒充大球泥这种原料,但它是坚硬的带棱角,也不是自然球体状。真正的大球泥是已经风化了的球形状,砸开后结构致密、成小块状、一捏成粉。也有人做假将瓷泥揉成球状,人工合成的没有分明层次,轻轻一捏就散了。要辨别是不是做假合成或是长石矿石,拿实物敲散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三问,大球泥是如何做三元配方的?
瓷器的烧成是要利用陶瓷泥料的属性做三元配方的,大球泥占百分之四、五十左右,光有大球泥也成不了器,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石英、长石等原料配制而成,每批次变化如何都要通过反复配制、试烧,这过程就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不同的器型也有不同配方,研究一种配方也需要一定的大球泥原料,浪费也很大。真正有大球泥研究配方的,都会有很详细的记录,如每次用多长时间,用了多少原料,配方的比例变化,烧制的结果等等。做假的人只要他们提供配方记录、出库记录,马上就会露馅。
四问,大球泥瓷器是在哪个窑口烧制的?
假如真有大球泥原料,也有了三元配方的大球泥料,还要看在哪个窑口如何烧制的。俗话说“生在手上,死在窑上”,就说明在哪个窑口烧制的重要性。烧制温度多少,烧制多长时间,是谁烧制的,烧制什么器型,每次合格率多少?有没有生产记录?其实,每一次配方不同,每一种器型不同,成瓷都是很艰难的,是要长时间摸索的,不是说有了大球泥,有了大球泥配方,有了窑口烧制,就一定能烧成大球泥瓷。由于配方差异,泥性不同,窑变也很大,报废率很高。
五问,大球泥瓷作品是何人在何地创作的?
每个公司在一定时期都有固定的创作人员,每个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注册品牌,真正有大球泥这种原料的公司并有稳定配方,就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不间断的创作一些高附价值作品出来。更会为这种高端艺术作品注册一个新品牌,而不是绑别人的注册品牌,用做假的方式推销作品。
六问,拥有大球泥的数量究竟有多少?
有的人可能有几坨或者几百公斤,就算有几吨也不足以生产创作大球泥的作品出来。因为,每一次配方研究就要用上几十公斤,研究配方没有三五个月成不了瓷泥,没有几十次上百次的研究瓷泥配方也不稳定,没有用上一吨两吨大球泥更不可能稳定生产,更谈不上要创作大球泥的作品了。所以,自称有大球泥这种原料的人也只不过是收藏一点原矿石炫耀一下而已。
七问,大球泥瓷与一般瓷器的区别如何?
一般人说好的瓷器要“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其实,有的陶瓷有白但无润,有的陶瓷有厚但无透,有的陶瓷为体现透光度就做的很薄。只有大球泥做出的瓷器才能集“洁白、温润、通透”于一身,哪怕是很厚重坯胎也是通透温润的。当然,随着科技发达,也有人可能会做假,使瓷质看起来和大球泥瓷接近,但成瓷透光为白色泛篮色,而大球泥作品为白色泛青色、温润细腻。大家熟悉的宜兴紫砂壶,就有很多人在泥料中添加化学试剂,买家一般都会追根溯源,找真正的品牌企业购买。
大球泥这种原料是一种优质而且近乎于完美的高档陶瓷材料,由于它的稀缺性,有承制过“毛瓷”的传奇故事,又在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出现,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消失,冥冥之中,大球泥注定要为这一特定时期的人与事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国陶瓷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