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年会有一至两次来湖南,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1974年10月13日,毛主席再一次回到了故乡湖南。萧根如,当时作为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从1960年开始就负责毛主席在湖南的衣食住行与安全警卫,先后参加接待毛主席50多次,这一次也照惯例秘密地负责接待。而这一次不同以往,毛主席来到长沙,在湖南省委接待处九所的六号楼一住就住了114天,难得地在湖南过了一次生日和元旦,直到1975年2月3日才离开,是历次返乡住得最久的一次。萧根如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在九所六号楼大厅接见完外宾的这一天,与外宾合完影之后,将他叫到跟前,两人一起也合了张影。尽管之前萧根如也曾与毛主席合过影,但那都是集体合照,这是第一次与毛主席的单独合照,而毛主席此次离开之后再也没回湖南,这张合影也成了肖根如最宝贵的记忆,成为萧根如无比珍贵的回忆与宝物。 |
提出“毛瓷”醴陵烧制
以往每次出访、回乡毛主席都会随身带上自身生活用品。其中的餐具原来一直都是使用江西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样样皆美,最大的欠缺是器身略重,年已耄耋的毛主席,手有些抖,已不适合再拿重物。作为毛主席身边的人,萧根如基于对他老人家的关心与爱护,想到醴陵瓷器同样技艺精湛,是否能由醴陵制出适合毛主席使用的日用瓷;此外,人到暮年最思乡,多年多次的返乡,萧根如也深刻感受到主席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如果他老人家能用上家乡烧制而出的瓷器吃饭、喝茶,亲切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更能一解乡愁;作为湖南人,如此一来,也是为家乡争了份光。几番思虑后,萧根如便将自己的想法请示了毛主席“管家”吴连登,同时又向时任公安部长的汪东兴同志提议,认为醴陵瓷釉下施彩,花色素雅,质地精良,且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安全可靠,可以担当毛主席用瓷烧制的重任。
独创“内外绘花”
经过一番洽谈,萧根如的提议得到了上面首肯,吴连登随后到群力瓷厂下达落实了为毛主席定制瓷器的秘密任务。萧根如同吴连登五次到醴陵,召集相关专家开了多次会议,一起商讨毛主席用瓷器的规格、尺寸、重量及要求,考虑到毛主席晚年的生活,制瓷既要轻巧结实又要方便实用,器形上这一系列碗、盘都要带盖,一是为保温,因为主席国家事务多,吃饭的时间不一定准时;其次,盖上有一托,既便于手拿,又可反过来放到桌上,盖中可放吃后的杂物,一举两得。设计上,萧根如又提出瓷器内外能双面有花,醴陵釉下彩不含铅、镉,里面带花,在美观的同时也确保了健康安全,这样毛主席在进餐时,看到碗中花卉,自然也能心情愉悦,从而胃口大开。
而这个“内外绘花”的提议,在中国陶瓷彩绘工艺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即使在故宫精品之中也未曾见此工艺,后来者也只可模仿,再难以超越,这史无前例的一大独创,造就了“毛瓷”的独特风采,成为当代陶瓷的传奇。
大球泥成就“毛瓷”辉煌
瓷器从最初的设计到选材配方、颜料配置、入窑烧制,各个环节都有专家与领导严格把关,由于从选料到拉坯成型再到烧制成功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一个环节出了差错便会前功尽弃。
为了完成这批最高规格的瓷器,做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首先在原料上就要精工细选,而要能达到这种效果,据醴陵的几个工程师讲,只有洪江才有的一种含铝量最高、含铁量最少的大球泥才能实现,当时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也一致认同大球泥是优质的制瓷原料。基于此,萧根如与制瓷团队一起去到了洪江,在青界岭雪峰山上查看这种泥矿,将大球泥运回醴陵后,经技术人员反复研究、配比、生产,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毛主席用瓷”终于烧制成功。这批薄胎釉下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嫩肌般,温润可人,完全达到了萧根如最初的期望,这批瓷器也充分展示出了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无与伦比的制瓷成就。
最后从烧制成品中精选了上乘佳品40件瓷具带走,余下的作为次品全部销毁。看着毛主席欢欣愉悦地用着这批瓷碗用餐,萧根如心里也是说不出的自豪。从此,这批瓷器也一直伴随在毛主席身边,直至生前吃的最后一口饭,喝的最后一口汤,用的还是这批“毛瓷”。